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音乐周报》推出最差乐评人评选,意在促进音乐批评、繁荣音乐演出和创作。这个举措吸引了音乐界和爱好者的目光,说明大家对于乐评的重视和期待。近日一些写乐评的人争先恐后地“参与”进来,平添了一抹scherzo的色彩。但不管怎样,总是一颗石子投进了湖里,有涟漪,有声响。

多年前听过一个美国音乐评论家的真事。说这位评论家每当听完音乐会坐下来就写,与演奏家演唱家指挥家始终保持着距离。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惊讶,觉得这可能做到吗?惊讶之余是佩服和尊敬。能够不畏权势不惧人情心无旁骛地写出自己独立见解的乐评,这才是真正的独立的音乐评论家!而我们能否做到?我的回答是不能,起码当下不能。

现在,凡音乐会之前的程序已成套路:新闻发布会,记者拿钱和通稿后拜拜。俗话说拿人钱手软,你还好意思说不好吗?顶多三七开,最后不疼不痒地蜻蜓点水一下。

每当读那些欧美、俄国等著名的演奏家的传记,都注意到他们音乐会的第二天一早就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急急地寻找报纸,为的是看对他音乐会的反应。可见当时的乐评一是非常专业,有很高的水准;二是当时的乐评相当独立,不受组织者或演奏者的掣肘。所以演奏家对于乐评相当重视,因为直接关联到他的演出生涯,甚至会因为乐评而接到或丢掉演出合约。

回到我们中国的的现实中来。乐评应当文责自负。乐评人的意见,应给表演者和听众留下参考和思索。作为表演者,现场的上座率和掌声只是表面的、转瞬即逝的,而乐评的白纸黑字才是具体的、实质的、有影响的。演出,反馈,再演出,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互动,形成良性循环,形成健康的、正常的演出市场。

在这里,我也试着给乐评人定位:1、热爱音乐;2、专业知识;3、思维清晰;4、独立思考。

重要的是不要受贿,不要顾忌人情,既不吝啬溢美之词更要敢于尖锐批评。

而我要说,现实是悲观的,体制内的乐评人做不到绝对的公正无私。

我们也要站在乐评人的角度换位思考,也要理解乐评人。他也要吃饭,他也要生存,他们也难啊!

牵扯问题太多,社会环境、体制内外,等等等等。所以,绝不仅仅是乐评人的问题,甚至不是音乐界的问题……

尽管明白好的愿望也许只是乌托邦,但我们都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是不是很阿Q呢?

话题:



0

推荐

张弦

张弦

117篇文章 8年前更新

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人民音乐》杂志主编。现任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合唱协会副会长、《人民音乐》杂志顾问。编审。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