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从音乐厅的玻璃天幕向外望去,一座红色的小木屋醒目地矗立在海边。小木屋的里面很简陋,只有一架立式钢琴和一套桌椅。格里格对这个小木屋情有独钟,只要天气不是过于寒冷,他必定来到这里构思和创作。在这间几乎封闭的几平方米内,他创作出了晚年的绝大多数作品。其中有歌剧作品第72号、G小调钢琴曲、钢琴四手联弹《挪威舞曲》、小提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萨克斯、双簧管和弦乐曲《山之惑》、弦乐组曲《霍尔博格》以及相当数量的豪格图萨歌曲(阿尔内.加尔博格作词)。还有最后一部作品:混声合唱《四部圣诗》(1906)。

我们在卑尔根老城博物馆旁边也见到一个造型奇特的小木屋。外面涂着白漆,尖尖的屋顶造型奇特。老城的市长留着胡须,很有长者风度。他特别向我们介绍说,这个“帽子”是有来历的,当时的设计者是根据想象中的中国的房屋设计的,所以这所小木屋就成了这个样子。当年,由于格里格的父母相继去世,而格里格夫妇又一直在欧洲各地演出,所以格里格的父母没有给他留下固定的房产。这个小木屋是格里格在家乡正式安家之前,经人介绍相中的。老市长说,当格里格租到这所小木屋后,兴奋地在屋外的草坪上翻了好几个跟头呢!

在这里,格里格开始了易卜生对《培尔.金特》的委约创作。这个小木屋与其它小屋一样,里面只有钢琴和一套桌椅,往窗外望去,绿树繁茂、青草萋萋、大海无边无垠。

我们在渥伦斯旺地区又看到格里格的第三个小木屋。挪威传记作家爱莫生.格伦沃德(Aimer Gtonvold)描述了这样一个情景:“1880年的一个夏天,当他乘坐的一艘当地轮船途经这个地区,远远地看见爱德华.格里格弱小的身躯正沿着洛夫图斯地峡的岸边大步疾行。他穿过大大小小的岩石, 向着一座小丘前进。在小丘上有一个专为他作曲而建的木屋。这座仅有一个房间的木屋坐落在地峡岸边,渥伦斯旺的秀丽景色环绕四周。而木屋的下面就是幽暗、深邃的地峡。在地峡的另一侧, 弗尔格夫纳冰川的冰脊烁然闪耀。”每年的夏季或冬季, 格里格都返回这里寻找他作曲所需要的寂静和灵感。

这个小木屋没有涂漆,岁月的侵蚀已经使它像大火烧过一样地黝黑。里面的陈设依然是钢琴和一套桌椅。向窗外望去,大自然的旖旎风光尽收眼底。

在小木屋的旁边,有一座颇具规模的五星级酒店(Holel Ullensvang)。酒店建于1846年,是Utne的家族产业。它的规模从小到大,已经发展成能够容纳几百游客的依山傍水的极为漂亮舒适的酒店。现在的经理已经是第五代了。1877年,格里格第一次来到这里,与酒店的创始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在工作之余一起喝茶、用餐和聊天。随着格里格的成名,这座酒店也声誉日隆,成为旅游者趋之若鹜的休闲之地。

www.hotel-ullensvang.no

(点击可观看渥伦斯旺酒店风光,配有格里格的钢琴改编曲:《清晨》,有时需稍等一会儿画面和音乐才出来)

我不禁好奇:难道格里格是个苦行僧吗?他为什么不选择坐在舒服的软椅上,品尝着香浓的咖啡,潇洒地挥洒串串音符?为什么总是把自己关在一间不足4平方米、活动不便的小屋中,任寒冷的风吹透衣裳,用冻僵的手绘制曲谱?

通过采访,格里格的家庭,他的性格、爱好以至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逐渐丰满起来。

格里格的父亲是苏格兰人,做渔具生意给他带来了丰厚的收入,母亲出身于挪威的望族,能弹一手好钢琴。所以,从小殷实的家境使格里格衣食无忧。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条件,格里格6岁时便随母亲学习钢琴,15岁时到德国莱比锡深造。在他与妻子妮娜定居在卑尔根之前,总是奔波于欧洲的各个城市演出和创作。格里格的性情开朗,易表露感情,喜结交朋友,被称为“挪威的拉丁人”。夫妻二人经常住在高级酒店,尽情享受生活。有一次,他们在哥本哈根遇到一个瑞士作曲家。那位作曲家刚得到一笔奖金准备去西班牙度假。他们在一起度过了几天,结果把瑞士作曲家的奖金全部挥霍完,使瑞士作曲家只好取消去西班牙的计划。朋友们觉得此事颇为好笑,就送给格里格一个善意的绰号——大山妖!

格里格像所有的挪威人一样,峡湾、岛屿、森林、湖泊,已经融入生命和血液。小木屋已经成为勤劳、勇敢、聪慧、淳朴的象征。身处小小的木屋,惊涛拍岸、风雨雷电、和煦的阳光、鸟儿的鸣唱,一幕幕五彩斑斓的自然风光近在咫尺,激发出格里格喷涌不竭的创作灵感。

小木屋是挪威大自然的象征。正是出于对祖国河流山川的无限热爱,格里格才能创作出独具北欧风情特征的、色彩斑斓的乐曲。

格里格音乐厅外的小木屋

渥伦斯旺酒店旁的小木屋

渥伦斯旺酒店,刘导亲自“操刀”

与渥伦斯旺庭院中的“格里格”合影,他的身后是他的妻子和妻子的姐姐。

卑尔根民居博物馆

与卑尔根老城市长合影

峡湾辽阔壮美

水天一色

话题:



0

推荐

张弦

张弦

117篇文章 8年前更新

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人民音乐》杂志主编。现任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合唱协会副会长、《人民音乐》杂志顾问。编审。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