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格故居
飞机在云海中穿行,无边无垠,变幻莫测。真是千载难逢的美景!却因没有随身携带相机而无法拍摄下来,遗憾之至!这是我的第三次挪威之行,目标是第十四届格里格国际钢琴比赛。
卑尔根是挪威第二大城市,它有着西海岸最大最美的港口,因七座山环绕城市,故被称为七山之都。它依山傍水,风景绮丽,更由于是格里格的故乡而闻名于世。从2012年开始,两年一届的格里格国际钢琴比赛从首都奥斯陆移至卑尔根,给昔日静穆的城市增添了无限欢乐和活力。
当地时间14号一早,我抵达了卑尔根机场,格里格博物馆的艾利夫(Eilif)先生已经满面笑容地等在那里,我的挪威朋友梅园梅女士也从奥斯陆的家赶来汇合。我们驱车直接来到特罗豪根格里格音乐厅。虽然近十五个小时的旅程已是极度疲惫,但是当那美丽的、独具特色的音乐厅再度映入眼帘时,我的神情顿时为之一振,困顿一扫而光。
赛事进行:日程密集安排紧凑
因为第一轮的比赛12号就开始了,所以我听到的已是第一轮的尾声,只听到24位入选者的最后4位。
印象较深的是乌克兰选手波里科夫(Oleksandr Poliykov),他弹的舒伯特的《流浪者幻想曲》情感充沛,富于光彩。
感到意外的是波兰选手彼得.科辛斯基(Piotr Kosiǹski)。肖邦的叙事曲(No.1 in G minor,Op.23)被他演奏得自由无度,音乐缺乏张力。本来我对他演奏肖邦抱有期望,结果却很失望。
14号下午第一轮比赛结束,宣布了进入第二轮的12名选手。15号上下午和晚上四人一组。
15号开始第二轮比赛。首先上场的是俄罗斯选手马丽娜(Marina Kan Selvik)。她演奏了贝多芬奏鸣曲(E-flat major,Op.81a“Les Adieux”)、肖邦谐谑曲(No.3 in C-sharp minor,Op.39)和斯克里亚宾的奏鸣曲(No.5,Op.53)。整体感觉中规中矩。
德国选手卡特琳娜(Kathrina Treutler)演奏的是德彪西前奏曲Les collines d’Anacapri,Ce qu’a vu Le vent d’Ouest,La fille aux cheveux de lin,La danse de Puck和贝多芬奏鸣曲(C小调,Op.111)。印象较深的是贝多芬奏鸣曲,严谨规范,风格纯正。
日本选手爱子矢岛(Aiko Yajima)第二轮演奏的全部是格里格的钢琴小品。风格掌握的不够好,特别是格里格作品中所独有的清淡、清爽甚至有些清冷的意味,缺乏表达及内心的呼应。踏板太多,显得浑浊。
意大利选手维拉(Viller Valbonesi)在第二轮弹的是舒伯特的奏鸣曲(in A major,D.959)。这首结构庞大繁复、光彩炫目的奏鸣曲,被他充分地展现出来,音乐张弛有度,音色漂亮。
俄罗斯选手尼古拉耶夫(Arseny Tarasevich-Nikolaev)在第二轮选择了德彪西的《快乐岛》(L’isle Joyeuse)和拉威尔的《夜之加斯帕》(Gaspard de la Nuit)。风格相近的两部作品,在他的手下流光溢彩若隐若现,触键精致考究,笼罩着神秘的意味。
进入第三轮的六位选手是尼古拉耶夫(俄)、波里科夫(Oleksandr Poliykov)(乌克兰)、卡拉延(Mariam Kharatyan)(亚美尼亚)、布拉赫曼(Evgeny Brakhman)(俄)、丹麦选手约翰森(Peter Friis Johansson)挪威选手卡尔(Joachim Carr)。
16日,从早到晚进行了半决赛。
我很喜欢俄罗斯选手布拉赫曼,他是力量型的,演奏具有鲜明的俄罗斯钢琴学派的特点。他演奏的勃拉姆斯的《七首幻想曲》,大气磅礴、深邃丰富、浪漫多姿;最后演奏的李斯特奏鸣曲(in B minor),其艰深的技巧,庞大的结构,都被他完美驾驭,显示出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出生于1981年的布拉赫曼已经是33岁的老选手了,听中国选手孙嘉言介绍,他经常出入国际赛场,获过很多奖。高额奖金是吸引他这次来参赛的重要原因。但很遗憾,他没有进入决赛,什么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比赛册上列出了此届比赛的规定曲目和范围。
报送录音的规定曲目:
海顿的奏鸣曲第一乐章;
一首格里格的抒情小品;
一首著名作曲家的练习曲
第一轮:
参赛者须演奏35分钟的作品,包括:
格里格的歌曲
一首格里格的农民舞蹈Op.72
一首著名作曲家的练习曲
第二轮:
参赛者须演奏35分钟的作品:
可选择以下作品:
沃斯莱夫:II科里诺II(4分钟)(比赛委约作品)
半决赛:
参赛者须演奏50分钟的作品,须包括以下作品:
格里格的下列作品:
《我的歌为春天歌唱》(To Springtime my Song I’m Singing,Op.21,No.3)
《睡莲》
《梦》
《蓝莓小山》
奏鸣曲(in E minor,Op.7)
民俗音画Op.19
摇篮曲 in G minor,Op.24
霍尔伯格组曲Op.40
19首挪威民歌,Op.66
一首抒情小品
女高音希尔德(Hilde H.sveen) 在半决赛与选手合作。
决赛:
从以下钢琴协奏曲中选择:
格里格钢琴协奏曲in A minor,Op.16
李斯特钢琴协奏曲No.1 in E-flat major
拉赫曼尼诺夫钢琴协奏曲No.1 in F-sharp minor,Op.1
No.2 in C minor,Op.18
舒曼钢琴协奏曲in A minor,Op.54
柴可夫斯基钢琴协奏曲No.1 in B-flat minor,Op.23
比赛之外: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
艾利夫先生在格里格故居为选手讲解
此届比赛组织安排了非常丰富的、人性化的、充实的活动。比起比赛本身,其意义更觉非比寻常。
选手音乐会 除了进入决赛的选手以外,陆续被淘汰的选手们如何度过余下的时间?按照惯例,他们不再被关注,有些选手甚至打道回府,而此届比赛则安排被淘汰的选手分别在四个地方举办音乐会,不仅惠及当地居民,而且选手也有了再次展示自己实力的机会,并得到了500欧元的酬金。
10月15日午饭后,梅园梅和我随三名选手——中国选手孙嘉言、俄罗斯选手阿娜斯塔霞和日本选手奎介驱车约两个小时,经过崎岖的山路,乘船穿越长长的海峡和海底下260米、长达八公里的隧道,来到一个岛屿。我们首先拜访了晚于格里格的挪威作曲家法尔泰因.瓦伦(Olav Fartein Valen,1887-1952)的故居。它的外观和格里格故居很相像,位于一片开阔的山坡,花草繁盛。为我们讲解的先生介绍,瓦伦崇拜巴赫和勋伯格,其作品多采用无调性技法,是北欧无调性音乐的早期代表。他作有四部交响曲,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及两首钢琴奏鸣曲。二战后,他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同。
当晚,在距此地十几公里的教堂里举办了音乐会。孙嘉言演奏了格里格的《抒情小品集》(Op.62),优雅、活泼、生动;阿娜斯塔霞(Anastaxia Sobyyanina)演奏了里亚多夫的《前奏曲》和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套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七个选段,她演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臂力通达,气度不凡;日本选手奎介(Keisuke Nakamura)演奏了贝多芬的奏鸣曲(F major,Op.10 No.2)。明显地感到,由于他们没有比赛的压力,演奏状态相当松弛,均发挥出自己的上佳水平。这个教堂大小适中,简朴精美,音响清晰均衡,几十位当地居民聆听了音乐会,给予三位年轻人极其热情的鼓励和掌声。
阿娜斯塔霞(俄)在教堂演奏《罗密欧与朱丽叶》
“你心仪的决赛选手”?(Find your finalist) 宣传册上,这句类似口号的语句贯穿在每一个比赛单元之后。这是怎样的活动?我带着好奇心参加了一次。它类似一个小型座谈会,形式松散,听众自愿参与,由达尔(Dahl Jr)先生主持。参与者自由发表对刚刚结束的比赛的看法,评论演奏、评论作品。达尔先生则引领参与者在作品和演奏上进一步引申和讨论。他的身份类似于我们国内现在所说的“导赏”,不同之处是他在发言者的中间穿插引导而不是在开始。由于他熟稔作品,理解深入,所以能够给予到场听众以聆听的提升。
“座谈会”的最后(我听的这场已经是半决赛之后)他问:“这六名选手,你认为哪几位会进入决赛?”在场的人纷纷举手认真“表决”。这种形式的小型座谈会很有意思,它不仅帮助听众对前面的比赛做了梳理,而且对于听众理解作品和选手的演奏特点更加明晰,是连接音乐-听众-选手的非常好的平台。
在格里格的音乐研究中,必须提到达尔(Erling Dahl)先生。他为人敦厚儒雅,具有典型的学者风范。他是卑尔根市文化部高级顾问,卑尔根国际艺术音乐节规划顾问。曾任挪威卑尔根国际艺术音乐节艺术项目主任、卑尔根国际艺术音乐节前董事、格里格博物馆董事、斯塔万格罗加兰音乐学院教授。还担任了挪威国家音乐学院、卑尔根爱乐乐团、国家现代舞蹈团的国家代表等多个职务。
达尔先生又是大提琴家,至今仍活跃在弦乐四重奏及室内乐队中。至于他所撰写的关于格里格的著述更是丰厚。他的专著《我的格里格》以挪威文、英文和中文(中文版《格里格的生平与音乐》)在全世界发行。他是首屈一指的格里格权威,对于把对于格里格的深入研究推向世界居功至伟。
丽芙.格拉泽讲座 17日11:00——11:45,在格里格音乐厅听了丽芙.格拉泽(Liv Glaser)女士的讲座《19世纪的钢琴家格里格》。格拉泽女士是挪威音乐学院的钢琴教授。自从她1960年登台演奏,就为挪威听众所熟悉。1963年,她作为第一个格里格抒情乐曲的录音者走遍了全世界。格拉泽还录制了克莱门蒂所有年代的作品和管风琴作品。现在丽芙女士是奥斯陆挪威音乐学院的名誉教授。她2004年获得林德曼奖,2014年获得格里格奖。
讲座开始,丽芙女士走到钢琴前坐下,格里格的抒情小品《Aarietta》从她的指间似汨汩清泉流泻而出。乐曲结束,当听众还沉浸在乐曲的迷人旋律中时,丽芙女士开始分析若干首格里格的抒情钢琴小品。她结合现场演奏和录音,讲解生动活泼、娓娓动听、充满魅力,倾倒了全场听众。
1999年我第一次访问挪威音乐学院时,就拜访了丽芙教授。她优雅、热情,邀请我们参观了她的课室,记忆深刻的是她演奏了一段古钢琴。之后我也跃跃欲试,弹了莫扎特奏鸣曲k.333,但没几个小节就弹不下去了,因为黑白键是颠倒的,令我找不到北了。
多米尼克.墨赫莱大师班 17日14:00—17:00,在卑尔根大学格里格音乐学院,举办了评委多米尼克.墨赫莱(Dominique Merlet)的大师班。在他的课程上,有五位选手演奏了拉赫曼尼诺夫的《前奏曲》(Op.23 No.2)、德彪西的前奏曲《阿那卡普里的山丘》、《原野的风》《向拉莫致敬》,肖邦的《叙事曲》(No.4 in F minor,Op.52)以及拉威尔的奏鸣曲。
多米尼克.墨赫莱是法国著名钢琴教授,是杰出的钢琴演奏家和音乐家。曾师从Roger Ducasse、Nadia Boulanger、Louis Hiltbrand。1957年,赢得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的冠军。2002年担任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评委主席,曾任法国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钢琴教授,现任日内瓦音乐学院钢琴教授。他在世界各地频繁演出、开设大师班及讲座,他的许多学生都是利兹、东京、都柏林、玛格利特.朗等世界主要钢琴大赛的胜出者。此外,他还经常担任各大国际钢琴比赛的评委,是EPTA的荣誉主席,以及Nadia and Lili Boulanger国际基金会的主席。莫赫莱以其杰出成就,被法国文化部授予了文化骑士勋章。
多米尼克教授给各种不同风格的乐曲以不同角度的诠释和示范,强调乐曲的风格和特色,分析乐句细致入微。参加大师班的选手们都听得非常专注,颇有收获。 多米尼克.墨赫莱大师班
评委庄雅菲音乐会 17日晚7点半,评委庄雅菲的独奏会在一座古堡中举行。她来自台湾,曾在多个音乐节上演奏,并任教于很多著名音乐院校。音乐会上,她演奏了拉赫曼尼诺夫的《六个音乐瞬间No.5,No.6》、李斯特《奏鸣曲》(in B major)、肖邦《24首前奏曲》。全部是非常吃重的大作品,而庄女士也竭尽心力,虽然完整拿下,但觉得如果曲目有所调整,无论是对听众还是钢琴家本人,可能收效更好。
参观欧勒.布勒故居及小型音乐会 17日,评委、选手一起乘船,到挪威19世纪最有影响的音乐家欧勒.布勒( Ole Bull 1810——1880)的故居莱索恩岛(Lysoen)参观。欧勒.布勒是19世纪挪威最有影响的音乐家,在挪威音乐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北欧的帕格尼尼”。他在卑尔根成立民族剧院,为建立挪威民族戏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鼓励格里格到德国去学习,又指明格里格“找到自己的声音”,对格里格影响巨大。
七年前来过这里的印象是天阴阴的,海鸥掠过水面。这天仍然阴冷,还下起了雨。有着混合风格的白色别墅矗立在风景如画、静谧秀丽的岛上,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游客。今天的来访者是很特殊的一群:评委们和选手们。大家聚集在一楼的小型音乐厅,由一位挪威民间小提琴家和评委主席埃纳联合表演了一场小型音乐会。挪威国宝哈当厄小提琴在演奏家的手中响起,旋律质朴奔放,节奏热烈鲜明,随着演奏家的脚敲击的节拍,一颗心仿佛都要跳出喉咙。两位音乐家的合作水乳交融、珠联璧合,十足的民间味道使在场的年轻人兴高采烈。
欧勒.布勒故居
回国之后,我就比赛的几个问题,与中国选手孙嘉言(他在茱莉亚音乐学院读博)通了邮件。
·此次比赛选手的整体水平怎样?
·因为我没有观摩比赛的进程,不好妄加评论比赛选手的水平。通过我对其他选手背景的了解,我觉得这个比赛吸引了一些世界上最好的年轻钢琴家来参加。
·此次比赛的奖金与其它国际比赛相比怎样?
·这个比赛奖金算很高的。曲目规定给选手很大自由,也通过奖金的方式鼓励选手演奏格里格及其他挪威作曲家(Ketil Hvoslef)的作品。
·你认为比赛的组织工作怎样?
·我认为这个比赛的组织是具有很高国际水准的。很少知道有比赛组织未进第二轮的选手演出,值得推广。
评委主席埃纳
10月17日下午,我在卑尔根格里格音乐学院采访了比赛评委会主席埃纳。
埃纳.斯丁.诺克勒贝格(Einar Steen-Nøkleberg,1944——)是挪威最重要的钢琴家之一,他一直活跃在国际钢琴舞台上。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埃纳.斯丁.诺克勒贝格在德国国立汉诺威音乐与戏剧学院和奥斯陆挪威音乐学院任教授。他长期在伦敦、巴黎、柏林、东京、莫斯科、墨西哥城、纽约、汉堡、哥本哈根等地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并与世界各地的优秀交响乐团合作演出钢琴协奏曲。他录制了格里格、社維魯德(Sæverud 1897——1992,挪威作曲家)叶罗夫(H.Kjerulf 挪威艺术浪漫曲的创始人)、托马斯.泰勒弗森(Thomas Tellefsen,1823——1874,挪威钢琴家、作曲家)的28张CD,他还大量地录制了巴赫和贝多芬的作品。他和伦敦交响乐团录制的格里格钢琴协奏曲被BBC选为最好的版本。1993年他创办了奥斯陆格里格协会,在1994年创办了格里格作曲比赛和2000年奥斯陆格里格钢琴比赛。他获得荣誉无数,包括挪威批评家奖、林德曼奖和格里格奖。1994年,他被挪威国王授予“ 圣.奥拉夫骑士(St. Olav Order)”荣誉称号。目前,埃纳斯丁.诺克勒贝格先生还是格里格音乐比赛的音乐顾问。
除了演奏成就以外,埃纳先生还在世界很多城市举办大师班,并屡获邀请担任国际音乐比赛的评委和主席,仅近年就有: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评委(2011)、第17届挪威爱德华格里格国际作曲比赛评委会主席(2013)、第9届波兰帕德雷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评委(2013)、第19届德国莱比锡巴赫国际钢琴、小提琴比赛评委(2014)等等。
埃纳在赛场上表情严肃威严,而在赛场下则很和蔼友善。他的眼睛里透出睿智的光芒,伸出的手又大又厚,是一双典型的钢琴家的手。
埃纳端着一盘挪威薄饼和一杯咖啡笑吟吟地走来,接受了我的采访。
问:您好,埃纳先生。请您谈谈格里格国际钢琴比赛的历史。
埃纳:比赛可以追溯到八十年代,由我、奥斯陆爱乐乐团指挥杨松斯(马里斯.杨松斯Maris Jansons 1943.1.14—)以及一位小提琴家和一位歌手发起,正式举办了格里格音乐比赛。每届做一个项目。我们找到了索尼娅(宋雅)王后,为得到王后的支持,比赛就以她的名字命名。1988年第一次举办钢琴比赛,尼古拉耶娃、周广仁、傅聪等都是评委。后来只有声乐比赛得以继续(注:即宋雅王后国际声乐大赛,1995年廖昌永获得比赛冠军)。
2000年,我创办了格里格国际钢琴比赛,钱虽不多,但很成功。这些年有很多出色的选手,中国选手权洪波(注:2006年,权洪波在第七届格里格国际钢琴比赛获得冠军,并包揽了“最佳莫扎特作品演奏奖”、“奥斯陆古典音乐协会特别荣誉奖”以及“观众最喜爱奖”全部奖项), 就是其中一位。格里格国际钢琴比赛在奥斯陆举办了12年,包括四手联弹和双钢琴比赛。
达尔先生从卑尔根格里格博物馆退休后,接任者是一位女士,她找到船业公司,提出将比赛移至卑尔根的设想,但需要300万挪威克朗的赞助。船业公司有基金会,在医疗、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他们愿意鼎力支持,决定出资400万克朗,条件是作为唯一的赞助商。很快双方达成了协议,2012年钢琴比赛正式在卑尔根举办,获得很大的成功。
问:您对于比赛,最注重的是什么?
埃纳:我听选手的比赛,百分百的注意力在于选手表现出来的音乐。非常赞同最后进入决赛的三位选手,遗憾的是没有姑娘进入最后一轮,可能女人不喜欢姑娘?(埃纳调侃说可能女评委不喜欢女选手,七位评委有三位女性评委,难道她们的打分不高?)。有两个姑娘弹的非常好,声音不吵但内心强大。
不同作品以不同的方式弹奏,强调自然的歌唱,不是短促(生硬)的触键。决赛的三位选手的音乐通过思想灵感展示了自由和带来的希望,展示了作曲家的心。
比赛非常严格。特别是在作品的选择上(指格里格的钢琴和声乐作品),选手既需要与歌手合作、也需要与乐队合作。最重要的是荣誉、是高质量,并不考虑选手的国籍。历届比赛都有很优秀的选手获奖,如罗马尼亚、巴基斯坦、日本、还有前面提到的中国选手权洪波。
问:听说您和中国很有缘分?
埃纳:是啊,就说一件很巧合的事吧。那年刚在音乐学院举办了退休仪式,晚上回到家感到很郁闷。打开电脑,就收到了北京邀请举办大师班的邮件。真的非常意外,好像他们知道我退休似的。之后我在8个月里去了中国7次。其实我最早去中国是在1987年,两次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大师班。后来又在2006年厦门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和深圳协奏曲比赛做评委。我和周广仁女士是老朋友了,她也在奥斯陆做过钢琴比赛评委。你知道吗?她的父亲是在汉诺威得到博士学位的。
问:音乐对您有些什么特殊的意味吗?
埃纳:学习音乐的过程就是聆听的过程。我强调聆听,我就是这样,从聆听开始。我来自挪威有着最大湖泊的农场,小时候每天早上6点至7点,父母已经到农场去了,我就开始弹琴。虽然姐姐被吵醒很不高兴,但我多年从未间断,一边练习一边聆听。
决赛之夜:选手PK没有悬念
10月18日晚的卑尔根,已经下了两天的雨却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但它没有挡住热情的观众涌向格里格音乐厅。拥有1500个座位的音乐厅座无虚席,人们翘首期盼冠军产生的激动人心的时刻。
当晚,丹麦、俄罗斯和挪威三位选手决赛。第一位上场的是丹麦选手约翰森(Peter Friis Johansson,31岁),他演奏的是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Op.54)。舒曼这首光辉、浪漫的协奏曲被丹麦选手演奏得苍白单薄甚至有些晦暗,以至于我当时怀疑这架钢琴是否有问题。但疑虑很快就被后面两位选手打消了。第二位出场的选手是俄罗斯的尼古拉耶夫(Arseny Tarasevich-Nikolaev,21岁),他选择的是格里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Op.16),高屋建瓴、美不胜收,但感觉漂亮精致有余,北欧大自然的绮丽、苍劲和深邃不足。挪威选手卡尔(Joachim Carr,26岁)和丹麦选手演奏了同一首协奏曲,对比甚是鲜明。他演奏的舒曼协奏曲既严谨庄重又绚丽烂漫,音乐热情奔放,似波澜层层推进达到完美的高潮。
担任比赛协奏的乐团是刚刚庆祝250周年的、世界上最古老的交响乐团卑尔根爱乐乐团,指挥由迈克尔.贝多亚.哈思(Miguel Harth-Bedoya)担任。
三位选手的演奏自是毫无悬念。激动人心的一刻来到了!七位评委上场,特别要提到的是只在今晚决赛才到场的评委之一、著名钢琴家利夫.奥韦.安兹涅斯(Leif Ove Andsnes),他的出现引起人们一阵骚动和兴奋。
比赛结果由比赛委员会主任、格里格特罗豪根博物馆馆长桑德莫先生(Sigurd Sverdrup Sandmo)宣布:
约阿希姆.卡尔得到第14届格里格国际钢琴比赛的冠军,实至名归。他赢得了3万欧元的奖金。除此之外,卡尔还获得以下邀约:2015年夏季在特罗豪根举办的钢琴周上的公众音乐会;由拿索斯唱片公司录制CD;2015年6月4日至7日在鲁尔的钢琴节的独奏会和2015年春在奥斯陆大学音乐厅的独奏会。
卡尔还获得了1000欧元的听众奖和1000欧元的卑尔根爱乐乐团乐队奖。
俄罗斯选手尼古拉耶夫获得第二名,赢得20000欧元的奖金;第三名是丹麦选手约翰森,他赢得了10000欧元的奖金。
卡尔是个高大帅气的小伙子,生于1988年,小时候在挪威奥斯陆巴拉-杜音乐学校随著名捷克钢琴教授伊赫林卡(Jiri Hlinka)学习钢琴,2011年移居柏林,在柏林汉斯-艾斯勒音乐学院学习, 目前在该校随艾达教授(Eldar Nebolsin)读硕士学位。曾随许多著名钢琴家如利夫.奥韦.安兹涅斯、梅纳海姆.普莱斯勒(Menahem Pressler)、埃纳.斯丁.诺克勒贝格、克里斯托弗.埃尔顿Christopher Elton)、伯恩德.格茨克(Bernd Goetzke)学习。 冠军约阿希姆.卡尔
全场观众起立祝贺三位获奖选手。他们和全体评委都被献上花束,受到全场观众的长时间的热烈欢呼和掌声。已经散场了,卡尔还在被人群簇拥、被电视台采访、被很多人要求合影。他的脸上微微沁出汗珠,举止谦和,笑容开朗。
后 记
此届比赛吸引了一百多名选手报名,他们通过寄送CD或上传视频参加初评,有30人入围,最终参赛选手24人。他们来自挪威、丹麦、俄罗斯、日本、中国、亚美尼亚、乌克兰、以色列、澳大利亚、意大利、德国、美国、芬兰、波兰、英国及台湾。年龄从18岁到33岁。
从总体上说,第十四届格里格国际钢琴比赛与其它国际钢琴比赛相比,从规格、轮次、曲目难度和时长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既是格里格国际钢琴比赛,格里格的作品贯穿始终是此项比赛所独有的特色。格里格的作品或是规定曲目,或是选择曲目,包括了抒情小品、歌曲和协奏曲。格里格,这位挪威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挪威人民的骄傲,他的充满了挪威风格的钢琴、管弦及声乐作品,既展现了北欧绚丽的风光,也映射出挪威人民质朴纯真、柔软细腻的性情。在听比赛的过程中,时时被格里格的乐曲所触动,未免心之所至思绪飞扬。
正像比赛委员会主任、格里格特罗豪根博物馆馆长桑德莫先生在致辞中所说:我们最大的愿望是为格里格国际钢琴比赛培养天才的开始职业生涯的人。获胜者必须拥有成为非凡能力的、激励听众创造伟大音乐的经历。 中挪文化的友好使者梅园梅女士
衷心感谢梅园梅女士为我采访主席翻译并提供许多宝贵资料
(原载《钢琴艺术》2015.2)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