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格里格的亲人、伯乐和友人

妮娜.黑格勒普(1845——1935)。妮娜.黑格勒普既是格里格的表妹,也是他的妻子。他们结识于丹麦,1864年订婚,1867年结婚,在一起生活了四十年。妮娜是一个女高音歌唱家,自结婚后,就成为格里格作品的第一个听众,并常常和格里格一起开音乐会。还是在他们订婚期间,格里格就为妮娜写了《心的旋律》、《浪漫曲与叙事曲》及《四首浪漫曲》等歌曲。

妮娜始终陪伴在格里格的身边,给予丈夫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在照片上,看得出妮娜是一个外貌温和、内心坚韧的女性。虽然格里格的成功给她带来了欢乐,但是他们惟一的儿子却在9个月就夭折了,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成为终生的哀痛。在格里格逝世以后,妮娜孤单地、但却坚强地生活了28年,以92岁的高龄去世。她逝世后,与格里格合葬在故居背后的同一个洞穴、同一个棺椁之中。

比昂斯特恩.比昂松(Bjornstjerne Bjornson 1832——1910)。比昂松是挪威伟大的戏剧家,在挪威文学史上,与易卜生齐名。他在诗歌和小说方面都卓有建树,同时还是社会活动家。他在一生中不遗余力地传播民族文化,宣传民族独立的思想。

1857年至1859年,比昂松在卑尔根民族剧院任导演。1865年至1867年,他主持克里斯地安尼剧院时,与格里格有过几次合作。他们合作的第一个成果,是一部为女高音、女中音、女声合唱及乐队创作的诗歌作品《在一座南方修道院前》(1871年)。之后又合作了诗歌剧《伯格利奥特》(1871年)、舞台剧《席古尔德.约撒法尔》(1872年)。他们还一起合作民族歌剧《奥拉夫.特立格华松》,但比昂松只完成了前三幕,现在只留有这部作品的一部分。

易卜生(Ibsen 1828——1906)。挪威伟大的诗人、戏剧家。他所创作的《娜拉》、《玩偶之家》、《人民公敌》享誉全球。易卜生对于当时的挪威社会有着敏锐的洞察力,用他的笔无情地揭露和鞭挞其黑暗,也直指人性的虚伪和怯懦。

在易卜生任卑尔根民族剧院的经理兼导演期间,格里格正值少年时代。他经常去民族剧院观看易卜生的戏剧,对易卜生非常景仰。1866年,年轻的格里格到罗马拜访了易卜生,得到易卜生的赏识,从此开始了与这位文豪的交往。

格里格与易卜生相差15岁,但复兴挪威民族文化的共同目标使他们成为忘年之交。作为戏剧家的易卜生冷峻、犀利,思考社会问题常感到切肤之痛,带有深刻的哲理性。而音乐家格里格则更为感性,他擅长用音乐表达对于祖国的深情,把挪威的风土人情、神话传说衍化为栩栩如生的音乐图画。

因此,当易卜生邀请格里格为他的话剧《培尔.金特》谱写配乐时,两人在观念上便出现了差异。格里格不理解也很反感:为什么易卜生把培尔.金特描写得那样劣迹斑斑,所以他本能地不想接受易卜生的委约,但他又难以割舍剧中所呈现的旖旎的自然风光、多彩多姿的风情习俗和千奇百怪的山妖魔鬼,同时,他也在全剧的结尾看到了主人公没有完全泯灭的人性。所以,他向易卜生提出,如果不对他过多干预,就还是把这个任务交给他吧。

易卜生答应给格里格的创作以充分的自由,格里格就开始动笔了,但是创作过程却非常艰难。历时三年,《培尔.金特》的音乐才完成。他共写了23段音乐,之后选出8段重新配器,成为完整的两部管弦乐组曲。其中《晨景》的优美、《山魔的大厅》的粗砺、《奥塞之死》的忧伤、《索尔维格之歌》的圣洁、《阿拉伯舞曲》和《阿尼特拉舞曲》的绚丽多彩,使这部组曲成为传世之作。

卑尔根市里的一处住宅,格里格的夫人妮娜曾在这里居住。

卑尔根音乐学院外墙

卑尔根音乐厅一隅的格里格塑像,这里是卑尔根交响乐团所在地,毗邻音乐学院。

格里格故居后安放在山洞里的棺椁,格里格与妮娜合葬于此。

在卑尔根坐缆车上山

在山顶俯瞰卑尔根景色

又一处瀑布倾泻而下

晨景(《培尔.金特》第一组曲)
话题:



0

推荐

张弦

张弦

117篇文章 8年前更新

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人民音乐》杂志主编。现任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合唱协会副会长、《人民音乐》杂志顾问。编审。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