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十二·五内涵建设方案》里提出:“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为手段,充分挖掘资源潜力,以学术型、知识导航型文献检索中心为目标,打造在国内具权威性,在国际上具影响力的专业音乐文献检索机构。”这是多么伟大的愿景,有了愿景就有了动力。

在这个方案的第四项是“华人音乐家手稿典藏计划”。计划提出“在2009-2010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中国现当代音乐家手稿的征集、整理、编目、出版、典藏工作,同时将视野拓展到两岸三地以及海外。准备以3-5年时间,典藏量突破千件,奠定上海音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中国音乐家手稿典藏与研究中心的地位。”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近年来,我注意到很多作曲家把手稿贡献给上音图书馆。我还询问过作曲家、钢琴家储望华:“你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为什么把手稿给上音了?”他回答:因为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有一项系列工程,他们很重视收集海内外华人作曲家的手稿,我看到了,就捐赠了;如果中央音乐学院有此项活动,也一样重视,我也就捐赠给中央院了!(我这里无意贬低中央院,只是证明上音这项措施的影响力。)

说到“华人作曲家手稿典藏与研究”项目,就要说到国际上对于作曲家手稿的典藏。我们只有具有国际视野,向先进经验学习,才能在本土上脚踏实地地耕耘。

我在2007年访问挪威时,参观了卑尔根公立图书馆。卑尔根公立图书馆建成于1917年,毗邻火车站。早在1013年,就已有了图书馆的音乐部。音乐部馆藏丰富,特别是所藏有关格里格的资料更是全世界首屈一指。格里格生前就允诺将他的收藏品捐献给图书馆,但有一个条件是“这些收藏品要让卑尔根的公众看到。”图书馆的馆长向我们介绍说,由于格里格非常喜欢交友,所以他也非常喜欢以写信的方式与朋友联络。他所写的大部分信件计有一、二万封书信,现在都完好地保存在图书馆。我们还惊讶地得知,格里格在去世的前一年(1906年)自己弹琴的音响资料也保存在图书馆内。馆长还告诉我们,2008年这个图书馆即将扩建,建成之后,格里格的资料就能够得到更好的保存。馆长拿出了格里格的一部分书信原件,纸张已经发黄发脆了,但格里格的钢笔字迹清晰而潇洒不羁。

我们沿着格里格生活过的地方一路前行。在奈罗(Naroy)峡湾,我们住的酒店名叫富斯里(Fossli Hotel)。酒店建在海拔几千米的峡谷之上,出门几十米,脚下突现万丈深渊。在通往餐厅的休息厅里,放着当年用马从山脚下拉上来的钢琴,格里格曾用它创作。旁边的一个小圆桌上,放着格里格《钢琴小品》集中《特罗豪根的婚礼》的手稿。这个小品原名《祝贺者》,就是为这里举行的庆祝活动而写。看得出手稿的纸张年代久远,但笔迹毫发未损。乐曲开始,左手的五度双音恰似民间提琴手奏出的民间舞蹈的节奏,烘托出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旋律。乐曲是典型的挪威民间的调式,再现了民间婚礼的欢乐场面。

卑尔根爱乐乐团 (Bergen Philharmonic Orchestra)与格里格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乐团的指挥林顿先生向我们介绍,乐团成立于1765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团之一。1880年至1882年,格里格曾任乐团的指挥。1903年,乐团成立了格里格基金会。基金会的成立首先经国会批准,然后由国王签字。林顿先生给我们出示了格里格的亲笔信。在信中,格里格对基金会的设立做了详细的说明。

1905年,出版商向格里格建议建造博物馆,起初格里格并不同意,因为他不认为多年以后自己能够成为被关注、被研究的对象。博物馆于1995年新建。馆内收藏了格里格的大部分遗物和图片。他的手稿、文件、照片、衣物、用品,都一一完好地陈列其中。如今,博物馆已成为著名的景点,每年有几万人像潮水一般涌入此地参观。

我也曾参观过波兰华沙肖邦博物馆,馆长是哈娜·符鲁布莱夫斯卡-施特劳斯女士。她为我们拿出了珍藏的肖邦的书信和乐谱的手稿。与挪威卑尔根图书馆的馆长相比,她的一举一动都显露出女性的细心。在肖邦最后使用的普莱耶尔钢琴旁边,有一个铺着雪白台布的桌子,哈娜女士戴着白色的手套,小心翼翼地取出肖邦的手稿放在桌子上,指着肖邦的手稿一页页地娓娓道来。

2001年,中国音协和波兰肖邦协会、肖邦国际基金会在华沙签署了友好合作协议。我作为中方代表在协议上签字。2002年,中国音协和波兰肖邦协会在北京举办的肖邦岁月——波兰音乐周,正是协议条款的具体实施。

音乐周包括音乐会、讲座、大师班、电影和展览,而肖邦生平展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波兰方面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估计也有怕实物损毁的原因),请摄影家将波兰萧邦博物馆的珍贵的萧邦手稿、物品等精心拍摄运至中国展出。图片共有64幅。其中有肖邦170年前亲手创作的钢琴曲手迹,有肖邦21岁时创作的钢琴作品《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A小调奏鸣曲》和《革命练习曲》。除了作品,还有肖邦与家人和朋友的通信。肖邦在信中描述了他在热拉佐瓦— 沃拉的生活和他与李斯特、圣-桑等人的友谊。

肖邦博物馆馆长介绍说:“《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的手稿十分珍贵,是肖邦的老师瑞夫尼认为肖邦的琴已经弹得很好而不能再教他了以后,肖邦创作了这首献给他的作品。”

当我们满怀崇敬之心,看到肖邦、格里格的手稿时,眼前浮现出他们的时代、他们的社会、他们的形象、他们的家庭、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创作,并通过他们的眼睛,看到彼时彼地的风景、风俗和人物。举例来说,肖邦童年时非常喜欢画画。当我看到那一幅幅笔触精致的风景、房屋和人物画时,看到肖邦娟秀的字迹时,就窥见到了肖邦内心细腻的情感,感受到了肖邦对于家乡浓浓的的爱。

肖邦(1810——1849)的这些手稿已经近二百多年,格里格(1843——1907)的手稿也已经一百多年。这个世界风云波诡、战火频仍,但是这些无比珍贵的资料却完好保存至今,足以证明这些国家对于音乐家的敬畏和尊崇。

对于典藏这项既需要敬业的态度、又需要艰苦工作的工程的投入,方能收获丰硕的成果。这些手稿向我们传达了什么信息?虽然它们是静止的,但却是活生生的。它们充分地显现出音乐家的思维、文化、素养、性情、才情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

正是这一页页的手稿,作品、文字、信件、音响等等,构成了音乐的历史,使音乐的长河承前启后、川流不息。

20世纪50年代以来,“原始版本”(或称“净版”)的乐谱成为主流。所谓“原始版本”,就是根据作曲家的手稿,经过作曲家校订的初版,以及其它有关的第一手资料,不经过编辑人员的加工和修订,准确、完整地凸显作曲家的原意。这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是演奏家、演唱家、指挥家以及音乐学家演绎作品、研究作品的唯一依据。

所以,音乐家的手稿是重要的学术资源,是无价之宝。

上海音乐学院不仅高瞻远瞩,而且将其落实和开拓。不仅不断挖掘中国音乐史中的宝贵资料,还主动积极地联系作曲家,收藏他们的手稿,使馆藏逐渐丰厚。这种对于作曲家的尊敬和细致入微的操作,赢得了作曲家的心,纷纷把自己多年的心血,放心地交给上海音乐学院,说明了作曲家对上海音乐学院和上音图书馆工作的信任。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中国有四大发明,特别是有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但是我们留存下来的文化史却是残缺不全的,音乐史更是如此。其重要的原因首先是观念上的问题。只有重视传统,重视典藏,对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才能脚踏实地、海纳百川。

我们每一个从事音乐专业的人,特别是从事音乐理论研究的学者,应该担起这个责任。毋庸置疑,我们的图书馆更是重任在肩。特种音乐文献的整理、典藏、数字化保存等等,这些都是充满挑战的事业。集腋成裘,必将成就千秋大业。

每一个图书馆就是一座宝库,宝库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它本身,还应该使它们得到充分的利用,惠及千百万莘莘学子,流芳百世,永放光芒!

                                             2011.11.24 于上海

国际视野 本土耕耘鈥斺敽剽2011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暨工作坊鈥
     格里格塑像、故居及手稿 
     国际视野 本土耕耘鈥斺敽剽2011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暨工作坊鈥
      肖邦墓碑及塑像(巴黎、华沙)

 国际视野 本土耕耘鈥斺敽剽2011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暨工作坊鈥
      上海之行:名人故居(东湖宾馆—杜月笙公馆;上音附中—蒋介石“美庐”)

 

 

 

 

话题:



0

推荐

张弦

张弦

117篇文章 8年前更新

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人民音乐》杂志主编。现任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合唱协会副会长、《人民音乐》杂志顾问。编审。

文章